2009年01月07日 10:20中国新闻网
1994年至今电信业经历4次变革,伴随着通讯资费不断下调,最终形成“数网竞争”的市场格局
昨日,中国联通[5.19 -1.89%]宣布与中国网通的合并全面完成。随着网通品牌退出历史舞台,本轮电信业重组基本告一段落。从1999年移动与老电信分家、2002年南北电信分为南电信、北网通,到2008年电信业“六合三”合并,网通被联通合并,网通品牌消失,每次声势浩大的重组变革始终贯穿的核心就是“数网竞争”,培养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
这一变化是2008年启动的第四次电信改革的结果。
1994-1998 打破垄断
联通成立 “单挑”电信
“刚进入中国电信那阵,全国只有电话用户360万户,不及当时香港一个城市,还不到美国1905年的用户规模;市话普及率仅0.38%。到上世纪 90年代初,固定电话越来越普及,当时中国电信的日子挺好过的。一夜之间中国联通成立了。”从1978年就进入中国电信系统的谢飞,谈起电信行业历次改革都如数家珍。
据他回忆,电信市场引入竞争者是从1994年联通的成立开始的。当时,为了效仿英国电信市场双寡头竞争的局面,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
“当时我们对于成立联通真是不理解,为什么要成立一家同类型的公司,自己打自己。”他介绍,当时为了扶持联通迅速崛起,政府向联通发放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国内一些城市经营固话业务,把当时蒸蒸日上的寻呼业务完全划拨给联通、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CDMA网络也给联通,更赋予其可以比电信资费优惠 10%的定价权等优惠措施。
“虽然电信职工都认为大企业日子挺好过的,可以简单地采用政府定价的方式随时涨价降价,但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竞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陈金桥表示,1994年移动通信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大发展,90年代中期通信行业还处于短缺通信状况,市场仍有巨大缺口。
陈金桥表示,“当时,政府急于改变通过下计划命令实现增长的方式,希望在运营商之间形成市场化竞争。”
但是,联通的发展颇不顺利,从国务院批准设立到4年以后的1998年底,联通公司仅占全国电信市场份额的1%。谢飞认为联通当时之所以没有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联通当时在发展新兴的移动通讯,但当时移动电话还未普及,移动网络也不稳定。“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联通是个企业,用户对其并不信任。即使对电信服务的批评声再多,用户也还是认为电信是国家经营的,各方面都有保证。”
1998-2002 多网竞争
7张运营证
“变相价格战”开打
1998年3月,中国电信与信产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而当时联通尚没有形成与之相抗衡的格局。政府又一次伸出“调控之手”。
1999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改革方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中国卫星[19.24 1.80%]通信7雄初立,形成“数网竞争”的经营格局。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人员及资产调配,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员工,1/3的员工要划去移动。所有的移动通信设备也划拨出去了。”作为当时的业务骨干,谢飞还是被留在了电信系统内。
谢飞介绍,“大家都是搞技术的出身,当时我们已经预感到移动通信将对固话产生替代,但没想到会这么快。”谁也没有预料到,市场份额、业务量当时都不占优势的中国移动,会在10年后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企业。
与此同时,在移动通讯市场上,中移动与联通之间的“双寡头垄断竞争”硝烟弥漫。
当时市场上最强烈要求降低无线通讯资费的,已经不是消费者,而是两家移动公司的一线业务员。“如果不是政策调控,业务员们早就已经降价了。他们认为公司规定的资费标准还是‘过高’,影响到他们争取客户。”谢飞说。
移动和联通当时在价格管制下创造了许多“变相价格战”的战术。“最普遍的价格战就是推出各种套餐。最多时,双方推出的套餐数近千种。”谢飞说,在资费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手机用户以全球最快的速度递增。
“把移动业务和固话业务分营是政府实现专业化、分业经营建立电信市场体制的重要思路之一。”陈金桥表示,政府通过价格资费调整让移动电信比90年代初期更便宜地向固定电话价格资费慢慢靠拢,“如果不是限制了移动通信的单向收费,固话下滑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002-2008 短兵相接
电信南北拆分
双方陷入重复建设
时间推进到2002年5月,在“打破固话垄断,促进有效竞争”的电信改革原则下,原中国电信集团按地域南北拆分,最终催生出北方的中国网通公司。
当时负责与电信进行资产清算的谢飞认为,此次分拆遗留下不少问题,把网通拖入大规模重复建设的“泥潭”。
根据分拆方案,中国电信拥有全国干线传输网70%的资源,其余30%归中国网通。“这种分配方式,无法在资费上进行量化。比如,从北京打电话去上海,可能用电信的网络,也可能用网通的网络,这就出现了网间结算的问题。10元钱的通话费中,有多少是中国电信的,有多少是中国网通的,很难说清楚。另外,设备维护费用也是个大问题,原本是电信的一条线路,现在分给两家,如何维护没法说清楚。没办法,只好重新建网络。”谢飞说。为此,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迫不得已在对方领地设立省级分公司、重新铺设网络。
“为了收回重复建设的成本,各家运营商必然要不择手段地争夺客户,为争夺客户,又不可避免地继续重复建设,于是就形成一个怪圈。在这个怪圈的循环往复之中,实力较弱的运营商举步维艰。”谢飞分析。
虽然,竞争确实让资费下降,消费者受益。但无序竞争也造成了不少损失。
根据运营商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几大电信运营企业的光缆线路总长度已达360万公里,总投资近1300亿元。而当时我国的光纤利用率仅约10%。
价格战及大规模重复建设让电信和网通都“吃不消”,最后双方互相妥协,从2007年3月1日起,双方停止在非主导区域发展新用户和相关项目投资。协议还强制性规定,双方各自的建设投入预算都不能超过规定上限。陈金桥表示,此协议宣告了电信南北拆分的失败。
2008之后 “三国”时代
20亿品牌投入
网通“告别演出”
就在电信、网通为了“抢占地盘”打得不亦乐乎之际,运营商之间业绩鸿沟逐渐显现。电信市场格局已经从固话、移动双增长的时代,向移动替代固话的结构转变。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移动能够获得增量市场的45.9%,而到2008年上半年,中移动净利润548亿元,是其他三家利润总和的两倍多。
从2004年开始,市场上不断传出政府将进行第三次电信重组的各种版本。
“2004年网通签约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的时候,我们决不会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某种意义上,竟然成了中国网通的告别演出。”谢飞说。
记者了解到,网通签约北京奥组委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当年,网通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报告,陈述当时电信业的“无序竞争”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并呼吁采用重组的形式来改变这种困境。但当时的网通并没有想到,自己最终成为这场重组中被兼并的对象。
为了借助奥运舞台进行品牌传播,网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中国网通奥运总指挥部总指挥赵继东曾公开表示,仅在奥运会固定通信网络建设上网通就投资14.7亿元。据业内人士估算,网通在奥运宽带战略和营销活动的总投入不低于20亿元。
“和涉及几千亿元的行业重组相比,几十亿元的品牌建设投入,还不足以改变中国网通的命运。”谢飞分析认为,“移动替代固网的趋势明显,保留联通合并网通是大势所趋。”
2008年9月22日,在北京网通召开的奥运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北京网通总经理赵继东在平静地历数了属于北京网通的辉煌后掩面落泪,在台下的谢飞和很多网通员工一样都是泪花闪烁。大家心里很清楚,这次表彰会可能是网通最后一次集体大会了。
20多天后的10月15日,中国网通从香港等地正式退市,成为新联通的全资附属公司。
回顾
●1994年中国联通[5.22 -1.32%]成立,改变中国电信垄断地位。
●1999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改革方案。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19.04 0.74%]通信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同时,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获得了电信运营许可证。
●2002年5月16日,原中国电信集团按地域南北拆分,电信南方21省仍叫中国电信,原北方10省电信公司、网通公司以及吉通公司合并成立中国网通。
●2008年5月24日,三部委发布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网,联通与网通合并,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电信行业“三国鼎力”的格局最终划定。
(来源:新京报 )
2009又快到了,再也赖不掉年龄的增长了,那么就安心记录这些日子吧
星期三, 一月 07, 2009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