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欣频的《诚品副作用》,这是卷首里北大的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作的序,咒语,通灵者,猫,这一句话里的洞察让我惊艳了三秒钟的辰光。他说好的广告文案,应当像咒语,解开通向消费者心智的阿里巴巴之门;像个通灵者一般游走在各个灵界;以猫的形态慵懒观察,必要时出爪。用来形容李欣频真的很恰当。
然后看李的诚品文案,就一直浮想出8年前,一个初认识的同行朋友在当年与我探讨的一个问题,他问我,觉得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案更好,还是能针对不同的产品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文案更好,印象中他更欣赏能自由切换风格的文案,而我自己的答案却已经模糊了。
在觉得李的文字有意识形态的痕迹时,看到她自己的介绍,确是出身于意识形态的许舜英门下;一方面觉得她们的触角在延伸的同时也是在划定疆界,文字里过多的符号元素明确的圈出一群同类,在被人评判“过多小资语言堆彻”的评语中,也是直指目标消费人群的最佳甄别方式;另一方面,自己也在思考,究竟哪里是洞察的极限?
于是,就在这时,因为想找赖声川的《宝岛一村》,看到了赖声川的创意观点:
●什么是“创意模式”?就是活在一种状态里,让人生中的任何遭遇、任何经验、任何情绪、任何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可能材料,而在世间任何事物的运行,都可能隐含着创意的秘密。
●从小到大,大家受的教育都在教一些“附加价值”。所有的技术、知识,都是附加在本体上的好东西,本体得到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附加品,但问题是,“本体是什么?”已经无人讨论。
●创意的原始能量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一个特质,而是等待被发掘的本能,等待被揭露的能量。
●一个输出,一个输入,创意必须有来源,这来源是自己心中的积累,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
●一个人能不能积累智慧,主要是看他懂不懂得“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动机,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经验。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到多少,是心在决定。
●我们其实大半辈子都是在用既有的方式看世界。这个方式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久而久之,事情的原貌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最后,我们甚至可能不认识它了。
●学会看自己的动机是最快的积累智慧的方式,像火箭一样,可以快速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看到行为背后的理由。看到之后,立即得到更宽广的视野,更容易处理眼前的事。
看到“本体”两个字的时候,本能的想到一直在研读的《钻石途径》,而“等待被发掘的本能”的字眼,终于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个访谈节目上,赖声川说过胡因梦是他的干姐,于是也就顺理成章了。(胡因梦从35岁左右开始专注于灵修工作,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等一系列的灵修类书籍,以及科威特的阿玛斯的《钻石途径》都是由她翻译引进台湾的)对于自己之前反省的“我们的所学不过是这世界的皮毛”的观点,被赖氏语录的“附加价值”演绎的更加合理而礼貌,更加显现我的肤浅无知与赖先生的心存大爱善眼相待世界的广博,即便这样,也像找到佐证了一般,激动不已。对于赖先生以钻石途径阐明创意,心有戚戚,再联想到自己每每在离开广告行业之后才会慢慢积累起对广告对创意的热情,又再次觉得自己功力尚未入门。
回到之前的问题,看书的同时,还有一个一直伴随左右的问题,究竟是许舜英成就了中兴百货,李欣频成就了诚品,还是反之?这根本无法界定。而最终我们所看到的是,诚品既是李的作品也是李的风格,而诚品最终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与101齐名,更是融合了李欣频的风格后方可引领台湾的文化取向。
对于广告产品而言,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属性风格;而广告文案的终极指向,是一个解码者,文字本身是有生命的,能做的只是发现不同的排列方法背后的轨迹和路标,如同音符也是有生命的,能打动人心的音乐一直在哪里,我们能做的,只是解出那个咒语,这过程中,个人风格确是常常凌驾其上的。不独广告如此,艺术领域里更是如何。
就这一点而言,我诚心的想要学习赖声川先生,对这世界心存敬意,并永久保持。
2009又快到了,再也赖不掉年龄的增长了,那么就安心记录这些日子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