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这样的年假里,拖拖拉拉的把《梅兰芳》给看完了。
看完了,也以为自己还没看完,这拖拖拉拉的一部戏,到了末了,像没有结局一般,总让人以为是自己尚未得见,其实是不曾记得罢了。
梅兰芳未长大成人之前,民国的梨园是精致而沉厚的,十三燕领着小梅兰芳划出了这整部电影的中轴线,轻点点几个段落,那梨园里的传统文化,被祖孙俩的几个过招连哄带训的交待完了;梨园外的世情风貌,鲁二爷现身的短短几秒,先后四人的知趣退下,也就给说明白了。十三燕和邱如白的风骨影响着梅兰芳的成长,恰兰芳少年,戏是可以改的,规矩是可以破的,十三爷爷,是可以挑战的。整部电影到这儿,都在优雅的延伸着,带着戏里戏外斑斑驳驳的旧时情绪一路铺陈下来,好一个梅艳芳菲的初成少年,好一部精工细作的《梅兰芳》。定军山对擂黛玉葬花,气势如虹的十三燕遇着砸场的马三儿,切过来,悲悲切切的梅兰芳独自扛锄走向满堂彩,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没想到的是,费二爷那一仰手,果断干脆的掀门帘,是这整出电影里唯一的高潮。
十三燕一离去,整出戏就离了那中轴线了,像篮子里打破了散了黄的鸡蛋,天知道黎明来干嘛了,他像个貌似梅兰芳的人型立牌儿一样,在整部电影里游来走去,穿梭在各个闪亮的配角之间,生生的让梅兰芳黯淡了下去。邱如白的一路相伴,冯六爷的费心张罗,孟小冬的惊艳现身,福兰芝的软硬兼施怀柔对抗小三儿,甚至那痴迷梅大师的日本军官,个个都像卯足劲儿来抢戏似的,以至于梅家人到了上海,宋妈拿着石头进来回报的那一下,都让我觉得这老太太也有几分演技。
无心贬低黎明,或许他真的不适合这样的角色,看到最后,我也没看出来,梅兰芳在成年以后,有什么成就,所有该举重若轻的场合,梅大爷都呆滞着,来不及配合表情和动作,我也试图猜测彼时梅先生内心是有着波澜的,可看着画面,就觉得这样的猜测,只会让人觉得我智商不够合格的同时情商也有待开发。
本来觉得,把孟小冬和梅兰芳的一出短暂的婚姻处理成柏拉图式的唯美是很不真实的,再探究下去,十三燕也并非是真实的人物,而那荡气回肠的擂台赛更是子虚乌有,这才发现我并不计较孟小冬的那段感情戏是否够真实,我只是觉得章子怡的戏份太少,无法撑起这一段情节。
值得称道的是,馒头也好,《无极》也好,原以为陈大导演的才华在《霸王别姬》之后全都用完了,总算前半部的《梅兰芳》还让人看到了凯歌郎没有才尽。
梅兰芳初到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梅郎带来了“优雅的沉闷”,这一出《梅兰芳》也基本符合这一评价,半部优雅,半部沉闷,于是我们只得跟着黎明,路过了这一程的《梅兰芳》。
2009又快到了,再也赖不掉年龄的增长了,那么就安心记录这些日子吧
星期二, 一月 27, 2009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